Meet on Street:上海龙华会

上海龙华会是由上海万科地产、西岸集团、锦和、印力上海四方共同投资,其中上海万科主导开发,印力上海负责运营管理的创新型商业项目。龙华会以其独特的“Meet on Street 龙华街巷 妙会横生”为品牌内核,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开放包容的空间设计以及创新的品牌组合策略,构建了一个集购物、休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展现了区别于同类项目的独特魅力。


天华承担了上海龙华会的方案深化、施工图设计,在限高、防水、结构加固、新老规范更替等多重挑战下,以创新的深化设计、精湛的细节控制和坚实的技术支撑,确保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的高品质呈现。


图片


图片


龙华将传统的“着重造型形态的建筑设计”转向“着重业态主导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印力上海体系内首个街区型购物中心,龙华会突破了传统购物中心封闭式的建筑设计,采用了开放式街区布局,使商业空间与城市街道自然连接,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无缝衔接,增强了消费者的漫步体验和互动性,创造出全新的消费体验场景。


图片


图片


龙华会商业建筑面积约10万m²,涵盖地上地下多个楼层,不仅包含丰富的零售业态,还可能通过灵活的空间规划,设置有艺术展示、公共活动、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区域。


图片


龙华会地处上海徐汇区龙华地区,地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保区内,与千年古刹龙华寺比邻而居。龙华塔是上海的标志形象之一,龙华片区承载着上海历史文化传承,同时毗邻徐汇滨江这一汇聚艺术、传媒和人工智能产业的活力城市水岸。因此,龙华会特别重视在地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将本土文化符号和故事融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与运营中,在设计上巧妙地融入了深厚的龙华文化元素,实现了古今文化的碰撞与对话,形成极具辨识度的城市人文景观,既体现了东方美学的魅力,又提高了项目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屋顶在小尺度街巷商业场景定义下营造延续文脉、错落有致、层次多元的第五立面,打造出蕴含传统文化的空间效果,唤醒人们“妙会横生”的龙华记忆。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空间布局方面,不仅以仿《清明上河图》的意境,将庙市、街巷、花园、浮桥等传统空间植入整体空间布局之中。

在建筑设计方面,龙华会通过对传统重檐坡顶的复刻、对砖瓦的灵活运用致敬传统建筑,将新生商业与传统中式建筑巧妙融合。不仅在建筑形态上传承文化元素,龙华会的设计更注重材料及其使用方式的创新,以展现古今交融、新旧交替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飘逸的金属板坡屋面展现出现代感与时尚感,传统的陶土瓦和老青砖为商业街巷增添自然亲切的质感与慢节奏的休闲氛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华会错落有致的坡屋面是项目的最大特色,也是立面深化中最大的挑战。设计通过传统屋檐形式的现代演绎,从材质、风格等方面提炼和演化出不同年代感的屋顶要素融入于“走街串巷”的总体空间布局中。


图片


坡屋顶受文保高度限制,与平屋面交接处坡檐低于女儿墙,存在构造、防水、造型处理上的难点。在欧华设计的基础上,天华团队深化了南区坡屋顶建筑设计方案,运用三维软件提高节点设计的精确度和完成度。

土建构造合理准确是保证设计方案落地性的前提条件,天华首先对土建交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分类整理了数十片不同类型屋面的交接形式,分为平坡顶交接、坡坡顶交接、重檐屋面、悬挑的屋面等几种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设计了相应的土建与防水实施方案


图片

屋面交接问题梳理归类


图片

通过BIM对立面方案与土建进行整合


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天华对构造节点进行了研究和深化将屋面大致分为金属坡屋面、瓦坡屋面、格栅平坡屋面、绿植平屋面、设备平屋面、玻璃顶等


图片

屋面形式分析


图片

金属屋面深化设计


图片

瓦屋面深化设计


图片

玻璃屋面空间


结合屋顶平坡造型,采用装饰格栅、镜面不锈钢等艺术遮蔽,屋顶设备设置在隐蔽位置且避开视觉通廊。金属屋面采用直立锁边工艺,为了提升第五立面的美感,还在原有基础上增设金属板覆盖。


图片

墙身大样图


面对复杂多样的屋顶交接关系,特别是受文保高度限制的坡顶与平屋面交接部位,方案深化设计师们采取女儿墙后退及幕墙铝板压顶的防水构造处理方式,在确保防水质量的同时,实现外立面视觉上的和谐过渡。高低屋面之间采用了低屋面混凝土翻边与高屋面咬接的防水措施,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


图片


图片


对于局促而形态复杂的屋顶空间,项目运用BIM技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与优化。通过对承载着南区地上及地下约5万㎡体量配套设备的屋顶区域进行精细建模和排布研究,成功解决了大型机电设备及其管线、设备基础、上翻梁、风井、装饰格栅构架、检修孔、检修通道等众多要素在有限空间内的整合难题。借助BIM软件进行净高分析,合理安排大型设备位置,如采用局部下沉或叠合梁上翻与设备基础的高度来最大化下层商业空间的净高,同时确保检修人孔设置得当,避免对商业环境产生干扰。


图片

屋顶局促空间设备精准落位


借助BIM技术进行精细落位和规整有序排布,设备排布与管综得以大幅优化,最大化争取了下层商业空间净高,使运营维护等方面得到增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华会整体建筑覆盖地铁11号线和12号线龙华站的5个出入口。便利的轨道交通网络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可达性,为商业运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拓展了龙华会的商业辐射半径,同时也给建筑设计带来挑战。


图片


两条地铁线路穿越项目地下,其复杂的换乘设计与出站厅跨越市政道路的情况,使得地下标高错综复杂,这对本已繁复的地下商业业态空间的管线综合提出了更多苛刻条件。团队通过二维出图和BIM三维复核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精细化解决地下管综问题,确保净高需求的同时实现了高品质的商业空间。


图片

南地块夹层净高优化


图片


龙华会包含6.7万m²的地下商业区域。地下商业部分的设计与施工,是项目的一大难点。由于地处文保区,地下空间受限,且需与地铁网络紧密衔接,防水、结构、高度限制等问题尤为突出。项目团队在结构加固、转换柱设置、管综空间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实践。同时,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复核验证,有效解决了管综冲突,满足了商业对净高的严格要求。


图片


地下空间的设计与施工面临了多重复杂难题。万科接手遗留工程时地库已停工数年,且已完成约70%的工程量如何在既有结构现状基础上实现新的建筑方案,需综合考虑新旧规范更替的影响、新的使用功能带来荷载的调整、装配式建筑的实现、新旧方案柱网的错位等诸多因素

针对前两项内容,结构设计综合采用增加截面、粘钢、粘贴碳纤维、局部拆除新建等多种方式实现新的建筑功能和规范要求的统一。针对装配式建筑,考虑本项目既有结构特点,采用钢结构框架、混凝土框架+钢筋桁架楼承板+预制楼梯等便于施工的方式满足装配率要求。


图片

地下室典型加固节点


新旧方案的调整导致地上地下结构柱网大量错位,结构设计结合建筑功能,分别在首层及地下一层设置梁上托柱的转换结构,最大可能减少对建筑方案影响。


图片


结构转换梁上起柱的转换梁设计,对设备管线布局的空间造成极大压力。同时,地下室底板标高、顶板标高以及地下建筑层高等均受限制,到施工完毕的既定条件限制,但又必须符合当前最新规范标准,比如暖通风量计算方法的变化增大了风管截面与风井尺寸,加剧了地下管综难度。

在防水设计方面,鉴于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特殊性,地下防水很难闭环,现场地下外墙部分以及地下三层等局部区域存在渗漏隐患。设计团队采取防水与排水双管齐下的策略,针对明显渗漏点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封堵,并对关键区域如商业区、变配电间等一级防水房间构建双墙系统(中间设200mm宽排水沟),有效达到了防水效果,保障了核心功能区域的安全运行,确保了地下空间的干燥与舒适。


图片


龙华会有力填补了区域内的商业空白,提升了龙华板块乃至整个徐汇区的城市功能与品质,促进周边社区发展和产业升级。开业后,凭借其独特定位和优质运营能力,全面激活区域经济,成为城市更新与商业升级的成功典范。此外,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强化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效应,彰显了城市文化底蕴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共生。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创新性的方式赋予传统街区新的活力,同时满足现代都市人的休闲消费需求。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龙华会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

项目业主:万科

总建筑面积:220,712m²

容积率:2.59

最高建筑高度:40m

竣工时间:2023年

天华服务:建筑方案深化、施工图设计

主持建筑师:吴欣

方案深化团队:杨辛,张健康

建筑施工图团队:吕淼,杨永刚,刘辉龙,张志前,白小璞,陈苗

结构施工图团队:苗永志,金俊赫,厉敬媛、段兵兵,施天宇,陈涛

机电团队:王关越、包涵、杨军、汤晓岑、孙志慧、石荣、纪文龙、刘华清、杨娜娜、许洪江、吕鹏程

绿建顾问王峻强、陈蕊

合作公司:The Oval Partnership Limited(总体规划、建筑方案设计)、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T1塔楼施工图)、上海凯腾幕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幕墙顾问)、C&P Design(室内设计)、CRTKL(室内设计)、Bensley Design Group(景观设计)、深圳新西林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景观设计)

获奖情况:第四届 Pro+Award普罗奖 公共建筑金奖

建筑摄影:李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