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衍生,更迭 | 上海北外滩山寿里虹口港城市更新

3.jfif


入港码头,纵横巷道,一江两隔,历史与现代就这样以自己最原始的姿态并置。看似冲突的两面,却共存在北外滩这一场所中。这样一个集合历史古迹、人文风貌、港口运输于一处的特殊场域,似乎有着某种魅力,不断吸引着人们来此对话、讨论,并不断地对 “水系与城市这一母题进行演绎。

此次以创意·无界北外滩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功能定位设计国际大赛为契机,设计师团队尝试从滨水与街区关联、城市历史性和街区业态场景三个角度出发,探寻在以北外滩为例的这一特定语境下,城市更新设计的不同模式。


4.png

从嘉庆年间商铺云集的虹口镇,到鳞次栉比的航运商业中心,再到中国电影文化的发源地,虹口北外滩在上海历史进程中一直担任重要角色。北外滩有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标签,被赋予的意义其实和陆家嘴有相似之处,未来会成为新的文化经济中心也是可以预见的。作为上海的水上门户,未来对这里的规划格局也可以总体概括为一心两片、新旧融合。而这些优渥的条件与大量待更新街区的现状形成极大反差,如何重新定义历史街区和自然环境及交通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未来人们在这里的使用感受,甚至打造专属于北外滩的名片与口碑,也成为了设计师在这一场域内关注的焦点。


5.jfif

6.jfif

北外滩历史影像记录和历史地图


7.gif

▲ 基地位置与现状


项目基地位于上海北外滩虹口港山寿里片区,紧邻白玉兰广场,交通便利、可达性强。同时临近外滩绿地带、滨江公园、北外滩滨江公园与俞泾浦,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


8.jfif

▲ 基地位置及周边环境



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这样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该区域目前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设计区块由于水系和道路的阻隔而相对独立,同时人们对于河流有着亲水与防洪两种看似矛盾的需求,诸多充满生活气息但亟待更新的老旧住宅楼也一定程度上给城市更新带来阻力,且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9.jfif

10.jfif

▲ 街区外立面混乱且缺少公共空间


11.jfif

12.jfif

区块被河水及道路阻隔的现状


在诸多因素的制衡,及这类临水街区城市设计的大规则下,设计师尝试在场地中重新建立逻辑与秩序,以回应其现状。


13.jfif

▲ 虹口港入口鸟瞰效果


14.png

项目基地所在街区依托于虹口港而生成,也因此,城市肌理被河水影响,又因为道路阻隔,导致区块与区块、街区与河流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连接缺失,这种缺失直接造成场地内各区块间的界面截然不同且互不关联。同时,临河步道位置隔绝于街区外,且与车行道存在高差。这种现状致使人们行走于步道上会产生和街区的疏离感,从而影响了滨水空间整体的步行体验感受。


15.png

16.jfif

▲ 上图:滨河现状

▲ 下图:车行与人行存在高差,且分隔了街区与滨水



项目整体规划将滨水空间作为片区的主轴,在蜿蜒的河道上架起折廊,以"缝合"的理念应对被割裂的城市,并以此廊道出发将公共空间以及景观渗透进两岸的区块内,将几个区域串联。


17.gif

▲ ”缝合与渗透的场地关系分析


18.jfif

19.gif

▲ 城市设计平面图及鸟瞰


为了提升虹口港区域的滨水体验,设计塑造了一个连续的滨水步行空间,首先通过调整路网,释放空间,将两岸原有的单行路段并于一侧,另一侧则被释放出来成为滨水步行带。


20.gif

21.gif

▲ 路网调整形成滨水步行带


以廊道为线串联起重置的滨水景观带,结合释放出来的临水区域,形成了立体的步行空间。这样的处理同时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临水界面,尝试消除水域两岸的空间阻隔。由展廊和临水界面向街区内部延伸出四条横向轴线,分别与设计中的城市空间关键节点相接,以此向街区内进行有机渗透。借助绿化系统和历史建筑串联起街区内的公共空间,使沿岸核心组团与河岸体系建立联系,打造层次丰富、功能多样的滨水社区。


22.gif

23.jfif

24.png

25.gif

‍▲打造沿河的滨水步行空间


针对虹口港入黄浦江处的开放空间,设计在维持了部分历史肌理的同时,又置入了新的建筑体量,从局部打破界面,为街区带来更多的活力与可能性,并为原本同质化的临水空间带来节奏与变化。设计借由对滨水空间的重新定义,连接割裂的区块,使整个区域更加连贯与完整。


26.gif

▲ 临水开放空间


27.png


仅一桥之隔,共存着虹口港片区的老里弄烟火气和陆家嘴的繁华现代,窄巷道里也充斥了居民们最为质朴的生活气息。然而基地内局部混乱破败的立面,匮乏的活动空间,单调的商业模式,似乎也导致了居民生活丰富度的缺失。这些街区的风貌与历史,虹口港的生活记忆,会以什么形式融入进更新设计中呢?


28.jfif

鸟瞰视角下的历史区块,与陆家嘴对望


29.jfif

30.png

沿街的历史立面细节

目前沿虹口港-俞泾浦河段分布的现存建筑,南部多为石库门里弄式住宅,保存较为完整;中部融合了现代新建建筑与历史存留建筑;北边则多为高层住宅。通过对场地内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房屋结构状况和新业态发展需求四个要素进行分析评级后,重译原有的城市肌理,塑造新的城市天际线。


31.png

32.jfif 

不同状态下的沿街立面

具体的改造策略上,传承、重构、交织为索引,尊重城区的历史性和城市肌理,新旧共存的同时,努力保留虹口港的历史城市景观。 为应对场地界面,设计方案保留绝大多数历史肌理完好的沿街立面,修缮和还原部分被破坏的立面,同时拆除不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建筑,然后在场地中植入新的体量,形成外圈立面、内圈立面和新建立面三个不同的界面。这三种界面虽各自有独立的立面语言,但在空间围合上实现融合。


33.gif

立面改造的具体策略


34.jfif

35.jfif

36.jfif

历史沿街立面改造及历史街区重塑效果


37.png


经由对历史文脉与滨水自然条件的感知与重塑,以及对街区未来发展的运营思考,这里最终形成三个核心的街区生活场景,以应对不同的群体生活需求:传承历史的特色历史风貌组团、承前启后的融合创意文化组团、面对未来的创新特色商业组团。


38.gif


怀旧影视组团 历史风貌传承历史风貌韵味,打造演绎上海文化特色的城市舞台。


39.jfif

40.gif

▲ 怀旧影视组团场景效果


区块内架起的步道平台,实现了与黄浦江的视线联系,让原本被密集的街道建筑和高耸的商业高层阻隔的江景,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41.gif

42.gif

街区内抬升的步道平台,及纵向的空间感受



活力秀场组团 创意文化融会贯通,开拓发展,形成具备创新精神的产业孵化器。


43.gif

46.jfif

47.gif 

▲ 活力秀场组团场景效果


休闲集市组团特色商业呼应肌理,逸享娱乐,塑造有文脉特色的休闲集市空间。


48.jfif

49.gif

▲ 休闲集市组团场景效果


借由三个各具特色的主题组团,核心滨水步行空间以及四个延伸轴线,设计串联起沿江界面和内陆的街区,过渡临水街区的公共与私密,最终形成鲜活的城市空间网格体系。后续如何持续运营,也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者关注和探讨的重心。


50.jfif

51.gif

未来运营效果场景想象



52.png


城市依水而生,肌理顺应水体,长此以往所衍生的文化历史又赋予水体新的定义,彼此交织。区别于常见的历史街区更新,在北外滩虹口港如何回应水体与城市这一关系,且融合自然与历史风貌,成为设计的焦点。这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更新设计的场地身份。该项目即是在此基础上的城市更新模式的探究。这一特点也正顺应了城市更新设计需要关注的历史真实性,即探讨历史建筑与城市环境间的关系。在时间的维度上,任何变化或更迭都是瞬时且连续的,但身处于时间洪流中的我们却因时代变迁而必然会与过去分离,无法窥见其面貌。如何保留和取舍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存,除了是当下城市设计热点的话题,同样影响着我们与过去的精神联接。因而北外滩项目,以自身城市特色为起点,探索与周围地区的关联,并尽量尊重场地原有的复杂性:如何保留风貌,如何生长出新的体量,又如何平衡水系对人们的各种影响等。虹口港城市更新为这一命题提供了创新且可行的思路,并以此引发更多对于这类老城区更新的审视与思考。


53.gif 

更新街区与水体的视觉关联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丨上海北外滩山寿里虹口港城市更新

竞赛主办方丨北外滩开发建设办公室

建筑面积丨296,786 ㎡

建筑类型丨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

天华服务内容丨概念设计

项目位置丨上海市虹口区

设计总控 | 黄向明、吴欣
设计团队丨阴汀、余润、董理、晨笛、管栋、郭书成

设计时间丨2021

摄影丨管栋、徐泽炜、段韵竹

获奖丨创意·无界”北外滩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功能定位设计国际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