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Sep
2021
黄向明:“以建筑师的韧性,抵御不确定性”
永远守持初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永远保有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
—— 序 ——
《当代建筑》微信公众号策划了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系列专题,邀请知名建筑从业者分享他们一路走来的建筑感悟。这不是多么深刻的学术探讨,并非一定要用真知灼见说服谁。这只是一场围炉夜话,因为走过,所以懂得。他们在面对年轻时的自己和大家,说着真真切切的心里话,带大家重新寻回闪耀着激情和光芒的筑梦年华。
文/黄向明
天华集团董事、总建筑师
去年年初的几个月,整个世界受到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停顿了,社会处于极大的不安和焦虑之中。去年春节期间,很多人被困在国内国外的家中或旅途中。我和家人也被迫滞留在东京,只能干着急。
但在这个时期,让我感动和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公司的同事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工作的平台整个搬到了线上。这和我在国外看到的媒体悲观报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悲剧的暗色中,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和人性的坚强。
记得第一次通过线上会议和上海的同事、客户开会讨论项目设计时,我看到屏幕上一个个小视窗,每一个人在自己家中参与会议,大家是那么的专注和投入。我内心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惊叹他们的智慧和坚韧,体会到了大家团结和温暖的一面。
现在,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活和工作也渐渐回归了正常。席卷蔓延的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变化。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感受并没有那么直接和强烈,是新冠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生存的压迫感,也让我们再次严肃地思考生命之于我们的意义。我当时就在思考,当这一切过去之后,我们还能回到过去,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吗?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建筑设计这个职业是高度物质化的,建筑和城市都是由各种物质构成。而建筑学科的意义在于如何赋予物质空间精神层面的价值。建筑师常常困惑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我们与客户或社会的沟通更多的是在物质层面的价值上,而建筑师群体则多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二元化的话语体系引发很大的困扰。常常出现“叫好不叫座”或者“叫座不叫好”的情形。建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变成相互对立的两个面向,以至于建筑师队伍也分化成学术化和商业化的两大阵营。通过新冠疫情这段经历,我们终于感受到人类其实是面临共同的挑战,追求相同的终极目标和价值。作为建筑师,应该穿透一些表面的东西,一些既有的价值,不再拘泥于过去的经典和范式,勇敢地走到人群中去,走到鲜活的生活中去,探求直达人心的东西。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时代特色和更广泛意义上的价值的城市和建筑作品。
新冠疫情对既有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城市和建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关注城市的“韧性”。但是,我们无奈地发现,物理空间的改变在这次抗疫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我们关于城市生活的基本理念也不容动摇。我们还是会通过创造丰富活跃的城市和建筑空间,来鼓励社会交往;会继续坚持紧凑性的城市发展,鼓励使用公共交通;会继续倡导节地节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继续保证城市生活一切安全可靠,新的科学技术是我们的希望。新冠疫情下,生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抗疫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给我们的建筑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在传统的物理空间中,进一步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性。同时,建筑学科和建筑设计本身跨专业、跨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也非常重要和紧迫。
有鉴于此,我们天华在建筑设计业务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设计应用层面,既有数字化底层平台的建设,也有效率化工具的打造,还有流程和信息资产管理与活化等举措。在设计创作层面,有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和智能建造、全程可视化、新型沟通决策平台等相关创新研究和实践。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设计中引入众多的新技术运用于城市、社区、交通、健康、教育、娱乐等新生活场景。
BBC《地球改变之年》让我们看到了新冠疫情把人类生活空间缩小的之后,自然界和动物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类短暂退场,自然界和动物重新成为生态舞台的主角。“只要给生命时间和空间,它们将会重新覆盖地球。而这些,是我们一直在掠夺的东西……”新冠疫情期间上演的魔幻一幕,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对自然和其他物种的挤压,让我们重新思考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筑师惯于以人的视角为中心,“以人为本”还是正确的吗?但愿人类从疫情中重获自由的一刻,能怀着敬畏把得到的启示化为实践,真正学会如何跟大自然共存……
也许,面对这个不确定又充满变化的世界,我们都要坚持做一名 “青年建筑师”,永远守持初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永远保有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时刻全方位地重新审视我们这个学科和专业,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加强我们生活环境的“韧性”,抵御各种不确定性,才能真正推动建筑设计领域的向前发展。
以上内容来源于CA当代建筑